安徽信息工程学院之教育原则提出与践行
教务处 2020-06-13

众所周知教育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和指导教学过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始终的教育教学准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等八条教育原则,是任何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教育原则。

一所大学提出的特定教育原则是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和教育理念的指导性方针,它将贯穿到学校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全过程之中。尽管一些教育原则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但只有在整个办学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贯彻和强化学校的一些特定教育原则,才能形成一所大学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品牌、实现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目标。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创立于1861年,是一所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学,素以顶尖的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而著名。MIT是出类拔萃的,而在同类大学中MIT的特色是什么?MIT作为一个有效的和协调的教育机构,正是由于她具有一种共同校园文化和一套教育原则。MIT一直是一所朝气蓬勃的大学,她的内涵和实践经验已经成熟,并不断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MIT建校伊始,她的创始人William Barton Rogers为MIT提出了四条教育原则:有用知识的教育价值、社会责任、通过动手和实践学习、通才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二战后,随着美国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1949年,教学调查委员会(简称Lewis委员会)又提出了第二组的四条教育原则:教育为生活做准备、基础理论的价值、优秀和有限目标、教师的联合与合作。

五十年以后的世纪之交,MIT已经到了另一个历史转折口:科学、技术和人类组织等都在迅速地发生巨大的变化,尤其互联网的出现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1996年,MIT成立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专家调研工作组,又提出了MIT第三组三条教育原则:教学、科研和校园社会综合完整的三位一体教育、强烈的愿望、好奇心和刺激、多样性的教育原则,从而形成了MIT现在独特的十一条教育原则。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是由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高科技企业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举办的非营利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以“产业工程师、创业企业家的摇篮”为办学愿景,践行“厚基础、重实践、强应用”的办学理念,坚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公益性原则,紧密对接区域和国家人才市场和产业需求,依托讯飞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借鉴欧美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理念和培养模式,实施“突破传统、面向市场、聚焦应用、创新驱动”一系列改革举措,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生产、工程、服务、管理等一线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为了探索我国公益性民办应用型大学特色办学之路,确立学校面向产业、行业、企业和职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借鉴德国和法国等欧洲以培养工程师为主的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成功经验,结合中国产业升级、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智造”等国家战略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精神,受学校董事会董事长刘庆峰博士(科大讯飞董事长兼CEO)和陈涛执行董事(科大讯飞轮值总裁)委托,校长吴敏教授牵头组织来自高校和企业的专家商讨借鉴MIT的教育原则,瞄准学校的办学定位、教育理念和发展方向,提出并形成了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的九条教育原则,并在实践中指导着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

 

教育原则一:教育提升个人生活品质、增加社会财富

家庭投资教育是为了孩子今后生活做好准备,以提升其个人的生活品质,国家和社会投资教育是为了增加社会财富,受教育者将肩负着家庭和社会责任。

尽管这是一个普适的原则,但在大多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并没有被师生充分认识。我校师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并努力实现我们的教育核心目标是提升个人生活品质、增加社会财富、促进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这一教育原则,为他们今后的个人生活、家庭义务和社会责任做好知识、能力和素质储备,人才升值是财富升值的基础和保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成熟,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从重视毕业生的学历转变为重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我校在遵循这条教育原则时,一些教师和学生认为这是在给他们讲“大道理”,不易在实践中贯彻。然而,通过辅导员与学生们的交流、班会和一些主题活动,通过任课教师课堂中引导,让学生逐步明确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树立提升个人品质、承担家庭义务、担起社会责任的价值观,结合学校“立志、诚毅、创新”校训,改变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学习目标的盲目性,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目的性和内在驱动力。

近几年来的教育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得到了明显提升,尤其是在企业实习中,实习企业充分肯定我校学生责任心强,学生通过创新和踏实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提升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为今后就业做好准备,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原则二:专业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和平衡

专业教育是对应相应学科理论和实践的教育,是以专业学科内容为基础的通才教育,职业教育是对应特定行业及其岗位的职业教育。作为一所“面向市场、聚焦应用”的应用型本科大学,应以本科专业教育为基础、以行业及其岗位的人才需求为导向,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一方面,学生要掌握扎实的数理基础和专业核心理论知识,为学生工程应用提供专业理论支撑,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后劲打好专业基础,这些都应是专业教育。另一方面,我们认为学生的本科专业应与未来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直接相关联,应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将学科专业应用到解决相关行业和产业的生产实际问题,通过实际工程项目(或以模拟工程项目)教学,将行业、产业和企业的最新技术手段、方法、过程和工具等引入到专业教育之中。为此,学校既要加强数理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又要着重基于职业岗位所需的实践技能和解决工程应用实际的能力培养,在四年本科人才培养有限的时间内,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遵循这一原则,实现专业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与平衡,培养专业化职业化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在我校以此教育原则指导下进行教学改革前期,遇到较大的思想和观念碰撞,甚至阻力。一些老教师认为:“我们是一所本科大学而不是职业技术学院,更不是培训学校”、“我们应该进行通才教育,一些一流高校都开始进行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在高年级再分专业”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和实践,尤其是学校明确提出“突破传统、面向市场、聚焦应用、创新驱动”的办学方向和路径后,统一了对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和平衡认同。

首先,打好数理和专业基础。学校按学院或专业类统一高等数学和物理学教学大纲,实行教考分离,提高数理基础课程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以激发学生学习数理基础课的兴趣,通过数学实验和物理应用案例等,以提升学生应用数理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其次,每个专业选择七、八门专业核心基础课,或称“专业看家课”,以突出专业性。众所周知,每个本科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也就七、八门或者说一般不会超过十门,学校明确要求各学院加强这些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逐步提高这些核心课程的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吴敏校长清楚的记得,当初学校聘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学院原教学副院长岳丽华教授来校担任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院长时,岳教授问:“你们学校是应用型高校,让我(一流大学的教授)来具体做啥呢?”,吴敏校长明确告诉岳教授主要负责计算机与软件工程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即专业基础建设或者专业化培养。

最后,强化职业化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面向职业化的课程建设和面向产业的实践能力培养,则由科大讯飞派驻的工程师与其他学校教师共同负责。学校以“反向设计、正向施工”方法进行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计,从各专业未来就业岗位或岗位群对相关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需求导向,结合专业学科知识体系,设计相应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例如,我校软件工程专业对应人才市场急需的APP开发工程师、Java开发工程师等,其培养的目标要达到科大讯飞软件工程师二级二等职业岗位知识和能力要求,从而设计和构建软件工程专业及其相关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这些都反映了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和平衡的教育原则。

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合和平衡的教育原则不只是指导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制订,作为教育原则,它贯穿在四年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和过程之中,既要有一定的专业学科基础知识,又要有今后职业化的实践应用能力。

 

教育原则三:应用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教育价值

有用的知识和技能是应用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不断增加,制订课程设置方案和选择教学内容时,需要教给学生有用的知识,训练学生基本的专业技能,在此基础上教会学生如何应用知识发现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我校遵循这条原则的当前意义是改革目前应用型高校普遍存在的理论脱离实践的状况,改变学校传授的专业知识落后当今科技进步的现状,避免过于强调专业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忽视专业知识的应用性问题。遵循这条教育原则,我校尝试通过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通过创新性的一些教学新举措和新平台,大幅度提高实践类学时,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实践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首先,重构培养方案,增加实验、实训、课程设计、项目课程、企业工作实习等实践类学时的比例,其中绝大多数专业的实践课程占总学时的40%以上,部分计算机和艺术设计类专业达到45%以上。通过“三明治”模式将理论和实践类内容有机整合,而不是相互脱离。

其次,学校设置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夏季小学期,大一至大三各有为期4周的夏季小学期。通过实践课程、项目实训、案例调研等专业技能必备的设计和开发工具应用等实践和实训课程,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实践能力。我校夏季小学期也初步形成了品牌,在百度百科查询“夏季小学期”条目时,其所列举的代表学校是北京大学和安徽信息工程学院等。

再次,学校通过构建校院二级学科竞赛体系以及实施学科竞赛成绩相应课程学分置换机制,激励学生通过竞赛掌握应用知识和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目前我校已经实现每年约50%在校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2017年度我校参加的安徽省教育厅确立的10项A类大学生学科竞赛中,3个A类竞赛的获奖等级和数量在安徽省所有高校上排名第二、2个竞赛排名第三和一项第七的优异成绩。2018年度所有十项A类竞赛的获奖成绩全部进入前十名,其中“恩智浦”杯大学生智能车竞赛排名全省第一。

最后,学校培养方案中确定所有专业必须有不小于6个月的企业实习。在实习前通过课程项目、项目化教学等教学模式改革,以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从而保证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前具有基本的实践能力,这样,学生进入企业后,大多数学生只需一个月左右的适应期和培训期,即可成为企业工程师的助手参与设计性和技术性的工作,而不是顶岗实习。

 

教育原则四:理论和实践螺旋循环相互促进的学习

理论联系实际是教育普适的教育原则,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人们认识事物是由感性到理性,即由实践上升到理论,再在理论指导下实践,通过理论和实践的螺旋不断提升,实现理论联系实践的普适教育原则。我校提出的这条教育原则的核心是促进所有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都应将理论和实践紧密有机结合,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使学生的能力不断螺旋提升。

我校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以及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都应该遵循这条原则。例如,在一些课程的教学中采用通过动手和实践进行学习模式改革(Learning-by-doing),从而使理论和实践不断的循环,以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积累;再如,学校将采用“三明治”+三学期制培养模式,以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螺旋循环教学。我校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结合教学改革所设计和开发的博思智慧学习平台,将教、学、评、练和管融为一体形成理论和实践的循环,不断螺旋地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还有,学生在参加学科竞赛时涉及到不少尚未学习的理论,学生通过带着问题自主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以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这种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更要深入和扎实。

 

教育原则五:综合素质和修养与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并重

教书育人是任何一所学校的职责,同样包括高等学校。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发表的重要讲话,再次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和创新创业,很大程度取决于个人的品格与修养、道德伦理、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等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企业等用人单位非常期望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能理解并快速融入企业文化。学校在教育教学全过程、校园文化、生活与活动中都应贯穿着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这是全体教职员工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大学生来说,综合素质还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自我管理、执行力、抗压力和责任心等职业素养。为实施这一教育原则,我校采取了以下教育教学改革举措。

首先,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中,要求构建综合素质教育子体系,包括五个模块:企业文化与职业素养、专业写作与职业交流、专业与职业技能、团队项目工作和独立设计开发,通过专设课程、课程模块和课程单元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实现。

其次,学校提出了“让你的竞争力倍增”的校园文化要素,通过能力倍增公式:C=(K+S)×Q,其中C为竞争力(Competency)、K是知识(Knowledge)、S是能力(Skill)、Q表示素质(Quality),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综合素质教育对今后自己专业发展和职业生涯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类综合素质教育和活动中。

再次,学校从2017级新生开始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养成计划,该计划包括基础文明与习惯、科技文化与社会责任、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三个素质养成模块,并编写了《大学生素质养成指南手册》。通过思政教师(含辅导员)辅导、教师课程教学和校园活动等形成大学生素质养成的校园文化环境。同时,学校建立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学分和社会责任教育学分认定体系,明确要求学生毕业必须获得2个综合素质教育学分和4个社会责任教育学分,学生可以通过相应课程、参加各类文化科技活动与竞赛、志愿者活动、获得发明专利受理、发表论文等获得相应的学分。

最后,学校制定了大学生诚信教育管理实施细则,配套开发了诚信管理系统,实施诚信教育。通过这一系列的综合素质教育,我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在大学生企业实习和就业时显现出较强的竞争力。

 

教育原则六:“双师型”教师的作用

中国青年报在报道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成功经验时写到:“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有应用型的师资”。教师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传授者,也是学校校园文化的主体发展者和传承者,教师的敬业精神、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等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学校发展和学校品牌。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不仅是教书育人者,也是应用研究者和项目设计开发者。学校将给教师了解社会和产业及其人才市场需要等提供更多的机会,为教师提供参与应用研究和项目设计与开发的平台,提升教师传授应用知识和新科技的专业能力,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改革,以充分发挥教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体作用。

德国、瑞士等一些欧洲国家的应用科技大学,都在制度上对专业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例如,必须至少在相关产业行业从事几年工作后才能进入应用型大学任教,德国明确规定至少需要八年企业工作背景和经历才可以申报教授职称。没有应用型的教师很难培养出应用型的学生,而目前我国传统高校中绝大部分教师都是从高校硕士或博士毕业直接进入高校任教。为了改变这种状态,我校明确规定学校二级学院领导中必须引进一位具有12-15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高级工程师;在专业教师中从企业引进具有5-8年工作经历的真正“双师”且对师资的占比要达到35%以上;部分实践类较强的专业课聘请科大讯飞、中国电信和奇瑞等公司工程师兼职任教。学校的科研定位和重点不是国家和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SCI和EI论文,而是引导教师承担解决企业生产实际问题的横向课题、申请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和建设面向产学研的、与专业相关产业结合的研发平台和工程中心,解决企业的综合和集成应用问题和新产品的研发,从而提升教师的应用能力。

2012年科大讯飞主导这所学校办学初期,即派驻20余名软件工程师长期在学校任教,除承担专业课程和实践类课程外,还与学校教师合作,研发博思智慧学习平台,开发在线教学资源,推进个性化学习和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同时,科大讯飞将集团公司从事艺术设计的相关工程师集中起来派驻学校,成立艺术工作室,除承担科大讯飞及各部门和分公司的相关艺术设计类工作外,还承担艺术设计学院的实践类课程教学,推进项目化教学,支持和帮助一批学生进入艺术工作室各项目组参与实际项目工作。

近期学校专门出台教师脱产半年以上全职赴企业挂职工作的相关文件,通过合作项目等方式加强对赴企业挂职教师的考核,使其真正沉入企业一线实际生产和技改问题,而不是流于形式,更不是靠简单考一个所谓行业或职业资格证书就是“双师”。

 

教育原则七:个性化和多样性

高校学生、教师和职工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对学校的发展和品牌是至关重要的。当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变的更加多样性和国际化的时候,这将越来越成为教育的重要方面。

我校作为民办应用型高校,其多样性首先体现在教师队伍的多样性方面,学校的教师既有来自高校的应届研究生和一些大学的在职与退休教师,也有较大的比例从企业引进或具有相关行业经历的教师。在管理团队中还有一些来自企业和政府的管理干部。这就需要教职工多样性的融合,以形成合力推动学校的发展与改革,在“突破传统、面向市场、聚焦应用和创新驱动”办学理念和路径的指导下,更需要多元文化的融合。

学生的多样性包括他们来源不同的生源地、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的性格与喜好、所学不同专业等,学校必须保持这样一个环境,使这样的多样性能被赞赏,每个学生都能感觉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个性化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志向和兴趣、不同的潜能和不同的基础。遵循这条教育原则,我校实施了个性化培养方案,通过励志攻读研究生培养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计划、个性卓越培养计划和个性差异培养计划等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计划需求。

例如,我校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创新研发的博思智慧学习平台,很好地支撑了个性化教学,为学生一些课程学习提供差异化的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和学习内容,从而实现基础较弱的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学习,专业能力强的学习可学习更多更深的内容。我校大学生心理中心通过入学心理测试和过程随机测试等多种方式,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针对性的对个体学生予以关爱和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学校不断努力为学生提供较多的选修课程机会,并满足学生转专业的要求。

 

教育原则八:创新创业能力、工程和产品意识的价值

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是当前大学人才培养的主流思想,也是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和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教育基础。对于一所应用型高校来说,同样重要但易被教育工作者所忽视的是学生工程能力和产品意识的培养。

校董事会明确提出我校的办学愿景是成为“产业工程师、创业企业家的摇篮”。为遵循这条教育原则,我校采用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举措。

首先,我校构建了金字塔式“三创”(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其一是创意创新教育体系,配套支撑硬件环境有大学生创意与创新中心,通过创意创新通识必修课程和线上线下选修课的教学,以提升大学生的专利、软著等知识产权数量、学科竞赛的参与度及其获奖等级与层次、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程度;其二是创新创业培养体系,配套硬件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通过专门指导教师团队创新创业指导,开设经管类和法律类等创业线下线上课程,以提高学生创业及其经营管理能力,培育数量可观的小微初创企业;其三是最高层创业产业孵化体系,设有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竞争力促进中心,由讯飞团队采用“师徒制”专门指导真实的项目实践和企业运作,促进大学生创业企业做大做强,以期未来产生一定数量的明星初创企业。

其次,通过构建校院二级学科竞赛体系,引导和支持更多的大学生参加各类二级学院、学校、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创意创新,强化工程与产品意识培养,如学生在参加学校各类学科竞赛答辩时,都要阐述其作品的工程方案、研发或制作费用投入和转化为产品的可行性分析等。

再次,专利已经成为我校大学生创意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安信工校内有一个说法:“全校师生报专利”,尽管有些夸张,但确实反映我校很多师生都在积极主动开展发明创造和专利申请。专利一方面是安信工作为一所应用型高校的科研定位之一,另一个同样重要的方面是培养大学生创意创新的重要载体之一。大学生申请专利授权的过程就是培养创意创新能力的过程。学生们需要发散性、创新性思维、需要查阅资料、需要查重等文献调研和检索能力;培养学生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设计和实现,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生们要学会撰写特定专利文档,为学生今后工作会遇到各类技术文档、技术标书和专利文书等特定文档的撰写打好基础。最后,学生申请专利和参加专利大赛等环节使其专利得到认可和获奖,这将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科研管理等综合能力。近两年的成效非常显著:2017年度我校专利授权数达214件,排在安徽省36所本科院校第六位,2018年度估计继续保持第六或提升至第五。

最后,引进一批具有企业多年工作经历的师资,培养现有教师的应用和工程能力,改变没有应用型师资就想培养出应用型的学生的幻想,改变大学硕博士毕业进入大学任教的传统模式师资下,缺乏工程能力、产品意识和生产实践能力的现状。

 

教育原则九:教育、企业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环境

作为一所由高科技企业科大讯飞举办的大学,该原则首先要求学校的软硬件环境引入企业文化、反映科技和社会进步。学校教学和科研等硬件环境、学生学习和老师工作环境融合科大讯飞的企业文化元素,使师生感受到所在的教学环境,又感受到企业氛围。例如,我校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和艺术设计学院的实验教学中心的部分实验室按企业风格布局和装修,以构建学生们未来的工作环境。其次,企业和社会对学校办学和教育教学的深度参与,包括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尤其是以“突破传统、面向市场、聚焦应用和创新驱动”的创新思路推动企业深度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专业课程内容远滞后科技发展和技术进步、理论脱离实践等问题。再次,师生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学生进行企业实习和参加社会实践,我校培养方案中要求所有专业学生必须有不少于6个月的企业实习,夏季小学期还有企业认识实习和虚拟企业项目等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对企业生产实际的认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教师参与企业项目与合作应用研究。作为应用型高校,我校明确科研重点和定位分别是面向企业实际生产问题的横向课题,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面向相关产业的研发平台和工程中心等应用研究项目和产品研发。这类科研工作都要求教师要有更多的了解企业和社会的机会并参与其中。

最后,在整个教学过程和环境中融入企业文化和深入社会,培养学生成为遵纪守法、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今后能承担起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一所大学应有自己明确的办学定位,自己的办学思想和理念,自己的办学风格和特色。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在建校伊始确立其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董事会提出了四条办学原则,而今天麻省理工学院已经成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期间形成的十一条教育原则始终指导着该校的发展。我校在2013年借鉴麻省理工学院的教育原则,提出了九条教育原则,六年多来这九条教育原则指引着我校的办学定位,推进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初步形成了我校的办学特色和独特的校园文化,今后我校将继续坚持这九条教育原则,努力实现学校董事会的“中国梦”:将学校办成“产业工程师和创业企业家的摇篮”,成为中国一流的民办大学和国内著名世界知名的应用研究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