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综述(2016-2020年)
教务处 2020-06-06

 为落实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我校自2016年启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截止到2020年底,已完成172门课程建设工作,覆盖全校所有专业。“十三·五”期间,所有课程通过检查验收,课程质量进一步提升,在课程内容优化、优质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课程评价机制、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总结的经验和不足为学校下一轮课程建设与改革工作提供了借鉴。

  一、主要措施

 (一)做好顶层设计

 制定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见院教字〔2015〕41号)和《安徽信息工程学院“金课”建设标准》(见教字〔2019〕86),印发《关于分解下达“十三·五”教学工作任务的通知》(院字〔2017〕39号),同时在《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教职员工职级职等评定方案》(校字〔2018〕74号)中明确课程建设结果关联教师个人职级职等晋升,相关制度文件有效指导、规范、推动、保障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工作。

 (二)加强过程管理

 实行校、院二级管理机制。教务处负责制定专业核心课程建设规划、下达建设任务、审核建设方案、组织检查验收、开展宣传推广;各学院负责课程建设计划的落实与过程跟踪管理;课程负责人负责参照课程建设要求制定建设方案,组织开展具体建设工作。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按照项目管理,建设周期1年,设立专项经费支持,经费使用按照学校《教学研究项目经费管理办法》(校教字〔2015〕52号)执行。

 (三)做好平台支撑

 学校与科大讯飞联合开发了博思智慧学习平台(http://aiit.hf-iflysse.com/),引进了FIF在线课程平台(https://aiit.fifedu.com/iplat/dist/index.html#/thirdly)和讯飞爱课堂教学平台(https://aiit.xfaike.com/),利用讯飞爱课堂升级传统多媒体教室102间,建设智慧教室34间,为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模式改革、课程质量监控提供有效的平台支撑。

 (四)突出改革创新

 自2017年开始,在课程建设整体推进的同时进一步聚焦课程教学改革,以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改革为突破口,大力倡导混合式教学模式和项目任务驱动教学法,分期开展交流评比和经验推广,促进各学院总结教学改革经验、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二、主要成效

  (一)课程质量意识明显加强

 通过持续的课程建设和相互交流,教师逐步加强了课程质量意识,明确认识到课程建设对支撑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性。以目标为导向,吸收专业领域前沿内容,引入岗位能力要求和行业标准,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所有课程均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布置项目任务或课程大作业,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利用学校提供的博思智慧学习平台、FIF在线课程平台、讯飞爱课堂教学工具、无纸化测试系统等强化过程性考核,增加课程的挑战度。

 (二)教学模式方法与时俱进

 教师因课制宜积极开展启发式、案例式、项目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如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部分课程利用学校提供的教学平台和智慧教室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如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构建了“智慧平台+SPOC+翻转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全校课程创新性明显增强。

 (三)课程教学成果不断显现

 “十三·五”期间,我校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成果丰硕。18门课程获批省级质量工程项目,通过项目形式持续开展课程建设,形成了完备的课程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授课录像、习题库、试题库、案例库、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等。部分课程团队或优秀教师荣获省级教学团队或教坛新秀等荣誉,如《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团队获评省级教学团队,《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负责人赵浩峰老师获评省级教学名师称号,《虚拟仪器技术》课程负责人李梦老师获评省级教坛新秀称号等,形成一批年龄和结构日趋合理、富有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综合素质强的课程教学团队。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课程资源建设质量有待提高

 部分教师课程建设经验不足,对资源建设要求和标准研究不够,特别是在网络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缺乏专业培训和指导,教师间缺乏有效沟通协作,资源共享力度欠缺,导致课程资源建设和优化效率较低,进度较慢。基于课程资源的教学设计优化也有滞后,容易造成线上资源使用和线下教学内容的脱节或重复。

 (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仍需完善

 尽管所有课程均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考核比例设置不合理、评价方式不够科学等,特别是在团队合作评价方面,如何有效避免“打酱油”和“擦皮鞋”的状况,仍是教师们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实践教学环节建设较为薄弱

 主要表现在仍然以验证性实验居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不足,项目化教学的项目库还不够丰富,教师主动开发实验项目主动性不够,工程实践能力较弱,影响课程建设效果,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支撑力度有待提高。

 (四)围绕课程开展教研活动不够

 教师对课程建设目标、建设内容、资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等问题研究与探索不够,存在着同一专业的不同核心课程建设各自为战,课程建设缺少系统性和延续性,一些专业关联度高的课程教学内容存在重复和前后衔接不当等问题,缺乏整体设计。

 (五)课程建设效果评价不够科学

 课程建设应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因此建设成效应以对教学效果的科学研究分析结果为重要依据,但多数课程在建设时并未开展相关的研究,在验收时也没有呈现相关的结果,致使对课程建设的效果评价仍然是以专家评价为主,缺少其他可信度高的成效佐证。

 针对课程建设中的问题,建议采取以下解决措施:一是定期组织召开课程建设沙龙或专题研讨,邀请专家现场交流指导,教师集思广益,相互取经;二是以项目为驱动,设立专项研究项目,研究解决课程建设中的共性问题;三是树立优质课程和教师或团队典范,引导其他建设缓慢的课程;四是严格执行《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关于加强学习过程管理的指导意见》(校教字〔2019〕12号),落实“N+2”或“N+1”考核;五是引入课程质量分析数据,科学评价课程建设成效。通过这些措施,不断提高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