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动态
“从官僚主义走向改革管理”:学校在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年终特别活动上的对答纪实
教务处 2023-12-29

2023年12月28日晚,教育部跨学科课程教学创新改革虚拟教研室年终特别活动“《全新工程师》共读终章篇:当我们谈论工程教育改革时我们在谈论什么?”顺利举行。本次活动邀请三位与谈人和领读人一起探讨如何转变改革方式,有效推动变革。厦门大学范怡红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徐世中教授以及学校副校长孙辉受邀作为与谈嘉宾,西南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郝莉教授担任领读人,西南交通大学杨乃琪老师担任主持人。以下是活动中郝莉与孙辉的对答纪实。

 M37F$L4Q4($BOA6`8`W)7_C_副本.jpg

郝莉:请三位与谈人分享下他们在工程教育改革中的故事。

孙辉:从两个方面来说吧。第一是学习经历让我对好的教育有了最初的体验。不得不说我应该是传统教学的受益者,可以说特别会考试。但为什么我却不是它的捍卫者,甚至是想塑造“颠覆”的一员呢?因为我想一个好的教育不是为了让少量的佼佼者享受成功(在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甚至是通过持续获得高分来维系的),而是能够让更多的人成功去拥抱人生的幸福。

我在美国待了五年,在密歇根州立大学拿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的PhD,顺道提一句这个学校的教育学是全美最好的之一。然后去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物理系做了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在这五年里,我当过本科生助教,与实验室里美国本科生打交道,自己跨学院修读了一些课程,参加过各式各样的非正式课堂的学习方式如seminar、colloquium、meeting等等,接触了在课堂里使用responsor这样早期的技术手段,通过EHS部门的在线学习拿过安全勋章,自己去machine shop申请培训拿独立操作资格等等。当然也去过哈佛这种殿堂级的学校里转悠。最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博士生导师,他有着正派的作风,给我们提供脚手架式的指导方式并尽心协调资源,优先给予学生所有可能的展示机会,我回来后才知道这叫作“以学生为中心”。这些经历让我对教育该是什么样子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些琐碎的图像。

第二是当下的工作让我有了参与教育改革创新的平台和机会。我是2015年入职的安徽信息工程学院。2018年就被学校火箭提拔成了教务处处长。也正是在这一年我有幸在合肥师范学院遇到了郝莉院长,她当时做了一场《构建与实施以学为中心课程质量持续提升机制》的报告,听完了我对她是相当崇拜,原来教学管理工作是可以这样的。回去我就安排找西南交大教务处要了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工作手册学习,自己也买了肯·贝恩的《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阅读。后来又因为听教育部评估中心周爱军主任的讲座阅读了《罗杰斯“学生为中心”教学理论述评》。我把这两本书的内容在2020年给浓缩为了学校教师工作手册的2小节内容,希望全体教师在入职之初就能够知道我们对于教师个体的导向。

2019年初,作为我新官上任三把火,一个任务就是按照千禧年时我们吴敏校长率先研究国际教育当下进展和未来趋势的做法,翻译《The Global State-of-the-art in Engineering Education》(我们把它译作全球一流工程教育发展报告)。但翻译不是目的,我们更主要的目的是凝聚人心和规划未来。通过2年时间的研学,我们找到了很多和一流工程教育改革不谋而合的点,坚定了放大优点、提前识变、深度变革的决心。2022年我带头起草了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全校统一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框架,推进系统性、规模化的混合式项目化教学改革和第二课堂科技创新活动。为了给教师做好培训,我又读了迈克尔·霍恩等写的《混合式学习:用颠覆式创新推动教育革命》、苏西·博斯等写的《项目式教学:为学生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结合学校的方案和案例,跟老师们做了多场培训研讨,老实说也是被工作进度一直在推着走。

2023年学校建校20周年庆(我们是教育扩招背景下产生的独立学院转设而来),吴校长让我请专家。好巧不巧,正好看到了《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年第3期郝莉教授团队写的《新时代工程教育改革:挑战与模式设计》,惊喜地发现原来是有人这么懂这一套东西的,所以我们邀请了郝教授参加校庆活动。这个过程中就又接触到了大卫·戈德伯格《全新工程师》这本书,我们也安排了全校教研室负责人和教学管理人员阅读,来更好推动工程教育改革。总体感觉就是因缘际会,因为教务处工作相识,因为工程教育改革再次相遇和相知,得以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聊聊,我感到很激动和荣幸。

郝莉:我同事对您的评价是“浪漫的改革家”。我很喜欢这个说法,这意味着您既是理想主义者,同时也是实干家。《全新工程师》第八章,讲到文化的三个层次:器物文化、价值观念、深层假设。我想问孙校长的问题是,安信工的器物文化和价值观念是什么?您觉得学校是否也有一些核心的深层假设?另外,在你们推动变革过程中,您是否感觉到来自这些深层假设的推动或者阻碍的作用?进一步说,学校在从上而下推动变革的时候,是如何得到老师们的认同并形成共识的呢?

孙辉:文化是一个挺抽象,甚至埋藏比较深,即使被辨识也不太容易精准总结的一个东西。但看完这本书,我发现还是可以找到一个方式把它展现一下的。

首先说说器物文化。我们学校有一座最大的雕塑,是两头牛头尾相接形成一个圈,中间顶着个地球。这个雕塑的原型是中国科大的孺子牛。孺子牛是中科大迁到合肥后最早的校园雕塑,彰显了一种扭转乾坤的精气神和力量。这个雕塑后来科大讯飞,也就是我们学校的举办方,也把它搬到了集团总部,取名为“顶天立地”。寓意技术顶天、产品立地。我们等于是把讯飞的又搬到了校园,也取名“顶天立地”,个人理解寓意是梦想顶天、执行立地。所以器物文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学校有雄心和壮志,有中科大带来的创新和开放的元素。第二个方面是我们有着外显的企业文化。我们教师办公室采取大开间办公的方式,全校的中层和基层都在同一敞开空间内办公,相互可以看到工作状态,溜号很容易发现,找人也非常方便。学校引入了讯飞的“421克拉”价值观并做了相应改良,教研室走廊等都做了软文化,提倡简单真诚、团结协作。同时学校大力发挥线上办公和信息化作用,邮件审批、线上流程审批使得一些决策链条很短。所以学校有一定的“企业大学”风貌,有高效和担当的元素。最后是我们从母体学校安徽工程大学继承来的工科专业的求真和务实的元素,这个从我们工科和设计学院的实践场地管理、耗材管理、老师中午晚上陪着学生实践、制订工作计划后说到就会做到的靠谱中大概都可以看出来。

其次谈谈价值观念。我们的校风挺朴素的,叫“自信自强、敢闯敢拼”。行动是至关重要的,行动才能创造结果。但行动的前提是认识,因此我们要创造很多机会来让大家感受到成功的可能,相信自己可以行,卸下一些因为评价机制(比如学生的高考分数、学校的平台层次等)所带来的包袱。吴校长经常和学生说他们已经是同龄人群的前1/4,不能妄自菲薄;我们也说学习这一过程也就是learning process是追赶甚至超越的不二法门,更神奇的是这个法宝就掌握在自己手上。第二个从教育语境来看我们的价值观念,我们可能是为数不多把教育原则白纸黑字写进学校章程的学校。这个在我们官网上可查,章程的第五章第四十九条九大教育原则。原则就是刚性的,如果把教育教学比作一辆行驶的车,这个原则就是路肩、路标,得一直按照它来走,才能不出轨、不跑偏。我跟教学管理人员一直强调,凡是违背原则的想都不要想,比如说老师不够,选修课开不了;学生报名不够,辅修还要不要开?这都是违背我们提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原则,这就不行,投入资源也得克服。关于这个原则因为字数比较多,我也背不下来,但是我关联了九个英文单词,用其首字母拼成了“BASIC VIEW”,正好也是“基本观点”之意,我觉得我这个创新蛮好,这也方便了价值理念的传播和学习。“BASIC VIEW”分别代表了Balance、Application、Spiral、Innovation、Comprehensive quality、Value、Individuation、Enterprise和Whole Teacher。尤其这个Whole Teacher我最得意,因为应用型本科提的实际上是双师双能型教师,我读了卡尔·罗杰斯所提的全人教育目标,想到了其实我们的老师要培养全人自己应该要做全师。这个Whole又恰好和《全新工程师》A Whole New Engineer的这个Whole完全一致,很开心有这样的理念巧遇。

我想出现以上这些显性器物和思想观念还是存在一些深层假设作为基础的。第一是我们感觉到民办教育还是没有被充分认可,因此我们要“有梦想”去博众家之所长,创造出一些新的气象,能一定程度上扭转这种偏见,这就有了扭转那种力量。第二是既然我们暂时不是“自己人”,那就洒脱一些活出自己的样子,所以称之为“别样”。这个“别样”首先就是官僚主义最被diss。吴校长常说民办学校只有岗位、没有等级,管理干部既要做指挥员也要做战斗员,我个人也是坚持凡事要讲“跟我上”而不是“给我上”,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其次是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每个人都应该被公正对待。所以校内的座谈会很多(甚至校长背着我们偷偷开座谈会),推门而入谈事情是常态,基层意见非常得到重视,在公正环境的维护上大家都很上心。最后是向一线倾斜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我们能想明白办学的所有“利润”都来自一线,自然他们也应该是红利的中心。大家可以得罪领导,但千万别去糊弄一线。第三是我们“敬重实践者”。吴校长在很多场合都说“只要大家干,失败了我们谁都不怪;但是如果找各种理由不干,那就不要怪我们了”。大家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有个问题就是真理从何而来呢?最近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的一句话我觉得挺震撼,叫“实践是真理现实力量的表达”,真理应该是从实践中来。现在大家的实践意识也越来越强。

关于推动作用刚才也都比较零散地体现了。阻碍作用的话第一是容易固步自封,以为外部是比较僵化和滞后的,其实小丑可能会是我们自己,还是应该多交流碰撞,更好地融入高水平的社群之中。第二是对理论不太重视,因此会导致实践质量不高或是走弯路,比如教学设计缺乏理论指导,有时候就是蛮干,导致只是表面热闹,实际效果提升多少比较模糊。第三是谈梦想是比较高冷和脆弱的,不可能靠说服、讨论,就把梦想变成大家的共识。另外维系梦想要始终保持自身的言行一致和可信任,可能一个不小心就会把美好击得粉碎,从而让人觉得也不过如此嘛,别人的毛病我看在这里一个也不少。

很感谢郝院长推荐的《全新工程师》一书,让我们看到从上而下推动变革也是有方法论的,就是约翰·科特提出的八步法,其中到第六步实现短期成效至关重要。诚如其所言:人们做出改变,是他们看到了真相,情感发生了变化。

在修订培养方案时,我们有些二级学院院长一开始还认为不同学科专业不太好都去系统实施项目式教学。学校就说先按这个思路修订,然后让他们请外部的专家来评审下。结果回来跟我们说东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双一流高校专家对新版培养方案的理念方式非常认可,这样二级学院就收获了一次短期成效,就有动力去后续把实施好。

再如,关于规模性去做改革,我们从面向一个专业约200人到最后一个学院约2000人的暑期四周项目式教学,用了2019-2022三学年的时间铺开。被选作试点的工科学院每一年自己就感到非常有收获。因为老师们真实看到了学生愿意加班加点动手做项目,最后接受现场检验时充满了自豪、开心、懊恼甚至泪水的情感态度投入,没有什么是比这种教学自豪感更好的激励了。因此学院主动和教务处申请不断扩大试点尝试,为全校全面推行改革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最后,一谈改革,必谈条件支撑。第一是教师能力。我们青年教师非常多,从校门到校门的应届毕业生们能不能做好项目式教学?我们现在可以肯定地回答“可以”。教师只要投入进去了,改变就能发生。我们一个刚入职的应届硕士被安排去实施2022级新培养方案中的新生项目式教学的专业导论课,结果出人意料地好。我们通过期中教学检查及时发现了这个线索,然后当个学期先是全校进行课程汇报交流分享,当场给校长留下了深刻印象并当面点赞。今年我们有幸承接了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一次培训,她被我们选为一个主题报告分享人,满意度也很高。这个学期又被选作了教改观摩课,所有人都被那种师生互动、能力为重的课堂氛围吸引了,好评如潮。这是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例子。当然我们也在大力气地开展教师培养培训,这个还是必须常抓不懈的。

第二是实践场所和教学耗材。实验室的功能复用、以时间换空间、不是方便管而是方便教的这些认识在我们建设项目立项、工作量核算、管理人员考评中都予以了保障。大家就集思广益,把普通教室升级为项目式教学教室,把专业机房通过定制家具设施复用为绘图教室和项目式教学空间,这个时候就需要管理出效益了。耗材我想我们主要是抓住供应链处理灵活的机制优势,花同样的钱可以买到更好或者更多的东西。一些学院在实施的时候也在反复复盘费用情况,目前来看钱还够用,可能主要是因为计算机类为主,软件项目成本相对偏低。后续随着项目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费用可能会是个制约的因素。

最后,“高山流水觅知音”,非常感谢郝院长等专家们对我们的激励。今年以来我们已经收到了合格评估专家组、郝莉院长为代表的专家教授、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同仁们和安徽省委教育工委等对我们的肯定和鼓励,当我们把这些外部的声音传递出来后,无疑又是促成校内情感变化的莫大动力!

郝莉:最后请三位与谈人给本次活动送上一段结束语吧。

孙辉:非常感恩这样的相遇,今天也是非常开心。安信工在这条工程教育改革路上,我们不知道会不会成功,但我们知道那一定不会是失败!也把我们一直喝的鸡汤送给大家,也是从讯飞那学来的保罗·麦尔的话:你所清楚预见的、热切渴望的、真诚追求的、全心争取的,都会自然而然地实现。新年将至,提前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