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动态
【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校企协同培养IT人才,助力学子赢在未来
教务处 2025-04-21

成果名称:以需求为导向,校企协同的IT人才工程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团队成员:周鸣争、戴平、万家山、孙辉、雷大正、张承云、张齐云。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和市场经济背景下,各行各业对高素质、应用型IT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为了适应这一趋势,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经过近五年的探索与实践,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能力需求为目标,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构建了一套以需求为导向的IT人才工程能力培养体系。

基于“三段式”培养,构建了“知识、技术、项目、职业能力”四位一体的工程能力培养体系。为了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与实践动手的工程能力,采用“三段式”培养模式,即2+0.5+1.5夹层模式。第一阶段为数理基础及专业核心课程培养,该阶段强化和拓宽数理基础,为学生后期专业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第二阶段为专业方向课程学习及实训和项目开发培养,该阶段学生能力从基本技能锻炼进阶到项目开发,最后到岗位能力素养培养,逐步从基本知识能力过渡到软件应用能力最后到岗位职业能力。第三阶段为企业实习与毕业设计,通过企业实习使学生尽早地融入到社会企业文化当中,真实体验企业的职业要求,尽早建立职业发展规划,为就业做好准备工作。

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学院采用三学期制,其中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主要安排课程学习,夏季学期则主要安排应用型课程。夏季学期的课程一般由企业的双师团队授课,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的工作模式和节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重理论,强实践”的教育目标。

 4-1.png

课程教学采用基础理论与主流技术结合,构成工程能力培养的“点”。学院借助母体公司科大讯飞的师资力量,定期让专职教师进入企业参与真实项目,有助于了解企业的真实需求和当前行业主流技术,这样教师能够把当前主流技术应用到日常课程理论的教学与课程实验教学设计中,进而真正的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技能。

在课程设计方面,学院将专业核心课程和方向课程与企业实际项目相结合,形成工程能力培养的“线”。按照市场需求,在第三学年秋季学期设置不同的专业技术方向供学生选择,集中进行专业方向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强实践能力的课程由企业实战经验丰富的双师进行教学,学生结合理论课程学习学以致用,通过开发项目、现场演示和评审,为后续企业实习的真实项目打下坚实基础。

 4-2.png

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采用行业、产业与职业能力结合的方式,构成工程能力培养的“面”。基于校企协同,学院构建了“平台、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工程能力教学机制。通过企业实习入口评价和分批次实习,搭建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平台,实施“企业导师+校内导师”的“双导师制”,并开展线上线下双线联动,强化企业实习过程管理。同时,建立多维度的质量监控体系,确保实习和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效果。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学院还构建了“学科竞赛、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工程能力创新体系。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竞赛和项目,引导学生积极创新思维的养成,激发创新意识。同时,鼓励学生申报国家、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此外,学院还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创业项目的孵化与培育,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素质。

该项目的实施推动了学院实践教学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落实载体和工作模式的建设,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培养方案的修订提供了实践依据。目前,该成果已在国内多所院校进行推广并取得了初步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