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动态
【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教务处 2025-04-22

成果名称: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成果主要完成人:张松林、束文强、徐旺、卞程远、王淑雅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特别是在电气与电子工程领域,学生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然而,传统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课程设置偏重理论,技术更新滞后,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实习资源匮乏,缺乏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实习项目流于形式。学科竞赛题目与实际需求脱节,题目创新性有限;评价标准单一:过度强调“完成度”而非“创新性”。学科竞赛资源分配不均,硬件支持不足,缺乏竞赛指导经验,缺乏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抗压能力的培养。学科竞赛参与度不高,未能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项目组在深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学院的学科优势和教育教学特色,提出了“以竞赛反哺教学,用创新重塑培养”的改革理念。该理念旨在通过学科竞赛这一平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升其实践能力,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电气与电子工程人才。

 3-1.png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学院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学科竞赛引领,创新驱动实践”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创新教学模式,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学院在教学中引入项目驱动式学习,将企业真实课题和学科竞赛项目融入课程体系,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建设虚拟仿真平台:利用Multisim、MATLAB等工具模拟复杂场景(如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弥补硬件资源不足。学科竞赛采用动态赛题设计,结合行业热点更新题目过程;采用过程性评价机制:增设“创新分”“团队协作分”,鼓励学生尝试前沿技术。同时鼓励学生自主选题、组队参赛,通过竞赛锻炼其团队协作、创新能力和抗压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构建高水平竞赛团队,打造创新人才。学院积极选拔和培养优秀学生,组建了一支由资深教师指导的高水平竞赛团队。团队成员来自不同年级和专业背景,形成了跨学科、跨年级的合作模式,有效促进了知识的交流与融合。同时,学院还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工程师担任顾问,为团队提供实战经验和技术支持。

三、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为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院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建设了一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先进设备、实际研发项目和企业指导老师,同时促进学院与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研发。通过校企合作,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四、强化思政教育,培养德才兼备人才。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同时,学院还注重挖掘学科竞赛中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的获得,是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方面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这一成果不仅彰显了学院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卓越成效,也为其他学院和高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将继续秉承“学科竞赛引领,创新驱动实践”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以教学和培养人才为中心,以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家国情怀的高素质电气与电子工程人才。同时,学院也将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电气与电子工程领域的发展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