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动态
【教学活动月】校级教改观摩课集中展示 教师跨学科观摩促经验共享
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示范引领效应,第四届“教学活动月”期间,教务处组织开展校级教学改革观摩课活动。本次活动遴选各学院推荐的2024-2025学年春季学期教改优秀课程,通过全校性公开观摩形式,展现教学改革成果,助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采用项目式教学的《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数据库系统》《营销创新前沿专题》《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可视化图像设计》等课程,通过分组实操、案例分析、问题讨论等多种形式,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采用混合式教学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借助人工智能赋能简历制作,教师再结合学生制作简历的共性问题进行深入讲解,实现了线上线下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简历制作水平。《高等数学Ⅰ(2)》课程借助人工智能,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以直观的动态图像呈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数学原理。这些课程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教师授课) (教师观摩) 教务处不仅安排不同专业教师进行跨学科观摩,课后也通过问卷收集反馈意见。教师们结合教学实践,
教务处 2025-05-13
【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优化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
成果名称:优化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成果主要完成人:徐旺、孙辉、王伟、张磊、李美、束文强、刘传柱、刘珊珊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传统工科实践教学面临诸多挑战,诸如实践课程与产业技术发展脱节、验证性实验占比偏高、综合设计类和创新类项目匮乏、校企合作仅局限于浅层次的实习合作、企业真实项目和先进技术未能有效融入教学实践、实践教学过度强调技能训练而忽视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有待提升、以及考核体系过于侧重结果性评价而忽视对学生工程伦理、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的全面考量等。面对这一现状,自2015年起,由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牵头组建教学团队,开展实践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研究。团队秉承“宽基础、重实践、强应用”的指导思想,通过构建并实施分层教学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等措施,成功探索出一条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构建了“4LP项目伴随式教学课程体系”,从跨学期更新迭代的专业导论到基于工程创新能力的
教务处 2025-04-22
【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成果名称: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成果主要完成人:张松林、束文强、徐旺、卞程远、王淑雅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特别是在电气与电子工程领域,学生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然而,传统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课程设置偏重理论,技术更新滞后,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实习资源匮乏,缺乏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实习项目流于形式。学科竞赛题目与实际需求脱节,题目创新性有限;评价标准单一:过度强调“完成度”而非“创新性”。学科竞赛资源分配不均,硬件支持不足,缺乏竞赛指导经验,缺乏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抗压能力的培养。学科竞赛参与度不高,未能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项目组在深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学院的学科优势和教育教学特色,提出了“以竞赛反哺教学,用创新重塑培养”的改革理念。该理念旨在通过学科竞赛这一
教务处 2025-04-22
【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面向产业,基于“分级分类及挑战项目”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成果名称:面向产业,基于“分级分类及挑战项目”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成果主要完成人:陈跃东、梁美玉、马利祥、龙海燕、张松林、王伟、章敏凤、邢凯盛为积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有效应对其带来的诸多挑战,紧密围绕产业实际需求,全方位、系统性地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当下高等教育领域的核心任务与紧迫使命。然而,当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契合新时代对创新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更高要求。工科毕业生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育人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必要的工程经历和专业实践能力。传统大学教育中,理论课时占比过多,导致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不足,实习时间短,对行业和产业认知不够深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项目化教学呈现零散、不系统的特点。尽管项目化教学受到高校的青睐,但存在课程项目老旧、覆盖面不广、改革步伐不协调等问题;新工科背景下,项目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适应性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疫情的影响,线上或混合式教学已成为常态,而传统教学模式难以直接
教务处 2025-04-22
【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实践教学、学科竞赛、科技创新”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成果名称:“实践教学、学科竞赛、科技创新”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成果主要完成人:王伟、章敏凤、张松林、徐旺、李美、段毅随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社会对于具备实践技能和创新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但是,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实践教学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所占比例过高,而综合性、设计性的实践机会不足,导致学生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方面的能力较弱;创新思维的培养途径单一,学科竞赛与日常教学之间的衔接不畅,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缺失,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难以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育人平台的协同效应不足,实践资源分散,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缺乏一体化培养平台;价值引领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实践环节过于侧重技能训练,对于学生工程伦理、社会责任等素养的培育缺乏系统性的设计。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项目组直面新时代人才培养痛点,立足地方应用型高校定位,提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进阶为主
教务处 2025-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