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四引三化五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
团队成员:周鸣争,万家山,高超,吴锦华,朱洪军,王啸楠,丁德成。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如何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通过与科大讯飞等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创新性地构建了“四引定目标、三化保质量、五融合寻路径”的校企协同育人体系,让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让毕业生成为企业争相聘用的“即战力”人才。
四引即“引入产业需求、引入行业标准、引入企业资源、引入职业对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三化即“实践教学体系化、课程混合式项目化、考评过程多元化”,五融合即“一是企业文化和大学文化相融合,校企联合成立产教融合创新研究院,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与新模式;二是能力培养与市场需求和岗位标准相融合,校企协同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三是企业资源和教育资源相融合,与科大讯飞共建专业知识树和项目库资源;四是学校教师与驻校工程师相融合,建立驻校工程师选聘、管理与评价机制,建设‘驻校工程师+自主培养双师’队伍;五是企业科技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相融合,共同研发智慧平台和智慧教室与实验室,实施混合式和项目化教学改革” 。
以“四引”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产业需求、行业标准、企业资源和职业对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科学系统调研,将产业对人才要求标准与专业人才的毕业标准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实现统一。
立足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构建专业理论基础与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并重的校企协同“2+1+1”课程体系。前2 年打好学科基础(静态稳定)+1 年专业方向(紧密对接市场需求动态变化)+1 年校外实践(企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关联)。形成了“N+1”培养体系,即“N 个出口,1 个基础培养方案”,促进学生个性化专业学习和多样化职业选择,实现从学科导向转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跨界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培养卓越复合型工程师。
基于自主研发平台和智慧教室,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开展混合式、项目化教学,推进个性化人才培养。与科大讯飞共研智慧学习平台、共管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共建智慧化教学空间。完善软硬件智慧环境,助力教育教学改革。持续优化新型教学模式,适应个性学习要求。基于专业树重构在线资源形态和呈现方式,以解决具体问题为导向,将碎片知识体系化,注重能力培养。
产教融合突破传统师资结构,建立驻校工程师选聘、管理与评价机制,建成“驻校工程师+自主培养双师”应用型师资队伍。通过“外引内培”等多种形式建设了一支教学能力突出、工程能力强的“驻校工程师+自主培养双师”教学团队。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了以项目为主线的递进式分流分层实践教学体系。优化基于项目的实践教学体系,按照能力递进培养,开发了涵盖“课程项目、虚拟项目、真实项目、工作项目”等四个阶段挑战项目,有效弥补学生理论基础、职业能力、职业认同感等个体性差异方面的不足和实践教学项目层次单一的短板。
引入行业和岗位标准,面向学生个性化需求,开展课程过程化和学业伴随式评价。以行业标准为基本要求、以岗位标准为补充要求,系统梳理专业毕业要求,科学合理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并进行量化考核,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开展伴随式评价,涵盖“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成就学生”三个模块,实施可视化“伴随式”评价闭环。
“我们培养的不是标准化毕业生,而是带着项目经验、技术证书和企业认可的复合型人才。”这一获奖成果证明,当高校与企业真正打破围墙,学生就能获得超越传统教育的成长加速度。
近期公告
- 关于2022级励志计划考研英语第二次阶段考核安排
- 关于2025年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英语竞赛获奖名单的公示
- 关于举办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的预通知
- 关于组织申报2025年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通知
- 关于做好2025届毕业生综合素质学分毕业预审核及认定有关工作的通知
- 关于开展2024-2025学年春季学期期中教学检查工作的通知
- 关于做好2025届毕业生学籍信息和电子图像信息网上校对工作的通知
- 关于开展2025年2022级本科生和2024级专升本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通知
- 关于2022级励志计划考研英语第一次阶段考核安排的通知
- 关于公布2024-2025学年春季学期Office Hours辅导答疑时间安排表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