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名称:优化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
成果主要完成人:徐旺、孙辉、王伟、张磊、李美、束文强、刘传柱、刘珊珊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传统工科实践教学面临诸多挑战,诸如实践课程与产业技术发展脱节、验证性实验占比偏高、综合设计类和创新类项目匮乏、校企合作仅局限于浅层次的实习合作、企业真实项目和先进技术未能有效融入教学实践、实践教学过度强调技能训练而忽视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有待提升、以及考核体系过于侧重结果性评价而忽视对学生工程伦理、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的全面考量等。面对这一现状,自2015年起,由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牵头组建教学团队,开展实践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研究。团队秉承“宽基础、重实践、强应用”的指导思想,通过构建并实施分层教学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等措施,成功探索出一条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构建了“4LP项目伴随式教学课程体系”,从跨学期更新迭代的专业导论到基于工程创新能力的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打破了传统课程界限,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衔接,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团队针对《电路分析》《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等多门课程实施了“理论+项目”的教学改革,并编写了《电路课外实践指导书》《数模电课外实践指导书》等实践教材,旨在将专业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常用仿真设计软件的使用技能深度融合到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通过真实项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建立了“学校-教师-学生”三层学科竞赛管理运行机制,并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为学科竞赛的良性长效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团队通过实施课外实践项目,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构建了一种将课堂教学、课外实践、训练和竞赛有机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等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竞赛中,学生不仅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还能在团队协作、项目管理等方面得到锻炼。近年来,团队指导的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充分展示了学院实践课程体系改革的成效。同时,学生在就业市场上也更具竞争力,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通过实践课程体系的实施,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工程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多名学生基于实践项目成果申请专利、发表论文、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团队教师在教学改革和学科竞赛指导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探索,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项目引导者”,教学相长的效果非常明显,提升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此次荣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是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充分肯定,也标志着我校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这种以实践为核心、以竞赛为驱动、以制度为保障的教学模式,必将为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注入强劲动力。展望未来,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将以此次获奖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加强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近期公告
- 关于2022级励志计划考研英语第二次阶段考核安排
- 关于2025年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英语竞赛获奖名单的公示
- 关于举办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的预通知
- 关于组织申报2025年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通知
- 关于做好2025届毕业生综合素质学分毕业预审核及认定有关工作的通知
- 关于开展2024-2025学年春季学期期中教学检查工作的通知
- 关于做好2025届毕业生学籍信息和电子图像信息网上校对工作的通知
- 关于开展2025年2022级本科生和2024级专升本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工作的通知
- 关于2022级励志计划考研英语第一次阶段考核安排的通知
- 关于公布2024-2025学年春季学期Office Hours辅导答疑时间安排表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