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动态
【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政校企共同体协同培养,打造人工智能“黄金人才”
教务处 2025-04-21

成果名称:瞄准地方产业需求,应用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

团队成员:吴敏、万家山、吴锦华、樊超、刘华敏、池瑞楠、孙辉、承孝敏、高超、戴平、朱洪军、王啸楠、程玉林、赵玉娟、李京阳、王成栋、何灏、周鸣争、马季。

 

在人工智能技术重塑各行各业的今天,高校如何培养企业抢着要的实战型人才?学校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凭借《瞄准地方产业需求,应用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成果,荣获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这一成果通过"高校+企业+政府"的深度协同,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与真实产业项目,实现"毕业即上岗"的无缝衔接。

围绕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主线,构建了共享、共赢、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共同体内主要包含高等院校、政府机构、行业组织和科技企业等,参与方共同确定工作目标、角色定位、责任权利。科技企业通过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获得合适的人才;高等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率;政府通过支持这种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行业组织通过教育资源整合,发挥组织效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同时,共同体内积极开展项目资源、数据资源、实训设施、科研成果等资源共享。

通过明晰共同体内角色责权利,建立了有效对接机制,形成了共享、共赢、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保障了人才培养任务有效执行,在共同体的多方支持下,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开展了深度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2-1.png

紧密对接地方政府与产业需求,明确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定位和标准。芜湖市政府将“加快安信工产业学院发展。”内容写入到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并列为重点工作任务进行推进,明确人才的培养要与产业紧密结合。共同体自建设以来,科大讯飞连同上百家合作企业分析应用型人工智能人才的用人需求,形成人工智能开发者能力画像,如借助中国视谷(芜湖)在计算机视觉产业方向的行业优势,探讨岗位群能力要求及标准、算力要求、数据要求等。

 2-2.png

借助所形成的人工智能人才能力标准,于2019年在国内率先发布应用型本科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一定程度上为其他应用型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2-31.png

整合共同体内的多方育人资源,实现了协同育人平台与资源的共建与共享。发挥共同体内的重要资源优势作用,围绕人才培养的需要开展育人资源的共享、共建,实现项目资源及数据资源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有效支撑项目化及混合式教学的需要,保证了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同步。

目前联合科大讯飞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专家打造博思智慧学习平台、两树信息化平台、AILab实验室3间,联合企业及科研机构建立不同层级的项目案例资源470个;积极申报省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获批省级“人工智能应用实验实训中心”、省级“人工智能应用型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省级“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等,同时建成校外实习基地92家,有效支撑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2-4.png

联合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深化了多元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共享机制。通过构建“学校专任教师+产业教授+驻校工程师”为主体的三元师资结构,有效解决师资缺乏项目经验的问题,满足了应用型人才对于专业基础知识、产业项目思维及职业素养的能力要求。

作为全国人工智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副理事长单位,我校在联络和引领这一领域发挥了核心作用。现已向河南工业大学等42所高校推广这一模式,举办了多场产教融合的经验交流活动,为国内高校和相关机构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共同推进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在全国高校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创新联盟发布的《2023全国497所高校人工智能教育教学综合实力排行榜》中,我校人工智能专业排名进入前30%,另外荣获“人工智能专业(方向)最具发展潜力和创新力高校奖”。

这项成果的深层意义,在于打破了高校与产业的“围墙”,让教育成为产业发展的“加速器”。正如团队寄语:“我们培养的不是‘纸上谈兵’的毕业生,而是带着项目经验、企业认可、政府支持的‘黄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