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务动态
【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优化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
成果名称:优化实践课程体系,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成果主要完成人:徐旺、孙辉、王伟、张磊、李美、束文强、刘传柱、刘珊珊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然而,传统工科实践教学面临诸多挑战,诸如实践课程与产业技术发展脱节、验证性实验占比偏高、综合设计类和创新类项目匮乏、校企合作仅局限于浅层次的实习合作、企业真实项目和先进技术未能有效融入教学实践、实践教学过度强调技能训练而忽视思维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有待提升、以及考核体系过于侧重结果性评价而忽视对学生工程伦理、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的全面考量等。面对这一现状,自2015年起,由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牵头组建教学团队,开展实践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研究。团队秉承“宽基础、重实践、强应用”的指导思想,通过构建并实施分层教学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等措施,成功探索出一条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构建了“4LP项目伴随式教学课程体系”,从跨学期更新迭代的专业导论到基于工程创新能力的
教务处 2025-04-22
【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成果名称:学科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成果主要完成人:张松林、束文强、徐旺、卞程远、王淑雅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特别是在电气与电子工程领域,学生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需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然而,传统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课程设置偏重理论,技术更新滞后,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实习资源匮乏,缺乏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实习项目流于形式。学科竞赛题目与实际需求脱节,题目创新性有限;评价标准单一:过度强调“完成度”而非“创新性”。学科竞赛资源分配不均,硬件支持不足,缺乏竞赛指导经验,缺乏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抗压能力的培养。学科竞赛参与度不高,未能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项目组在深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学院的学科优势和教育教学特色,提出了“以竞赛反哺教学,用创新重塑培养”的改革理念。该理念旨在通过学科竞赛这一
教务处 2025-04-22
【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面向产业,基于“分级分类及挑战项目”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成果名称:面向产业,基于“分级分类及挑战项目”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成果主要完成人:陈跃东、梁美玉、马利祥、龙海燕、张松林、王伟、章敏凤、邢凯盛为积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有效应对其带来的诸多挑战,紧密围绕产业实际需求,全方位、系统性地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当下高等教育领域的核心任务与紧迫使命。然而,当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契合新时代对创新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更高要求。工科毕业生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育人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必要的工程经历和专业实践能力。传统大学教育中,理论课时占比过多,导致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不足,实习时间短,对行业和产业认知不够深入;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项目化教学呈现零散、不系统的特点。尽管项目化教学受到高校的青睐,但存在课程项目老旧、覆盖面不广、改革步伐不协调等问题;新工科背景下,项目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适应性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疫情的影响,线上或混合式教学已成为常态,而传统教学模式难以直接
教务处 2025-04-22
【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实践教学、学科竞赛、科技创新”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成果名称:“实践教学、学科竞赛、科技创新”三位一体实践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成果主要完成人:王伟、章敏凤、张松林、徐旺、李美、段毅随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社会对于具备实践技能和创新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但是,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实践教学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脱节,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所占比例过高,而综合性、设计性的实践机会不足,导致学生在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方面的能力较弱;创新思维的培养途径单一,学科竞赛与日常教学之间的衔接不畅,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缺失,使得学生的创新思维难以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育人平台的协同效应不足,实践资源分散,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缺乏一体化培养平台;价值引领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实践环节过于侧重技能训练,对于学生工程伦理、社会责任等素养的培育缺乏系统性的设计。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项目组直面新时代人才培养痛点,立足地方应用型高校定位,提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进阶为主
教务处 2025-04-22
【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四引三化五融合”打造企业抢着要的“即战力”工程师
成果名称: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四引三化五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团队成员:周鸣争,万家山,高超,吴锦华,朱洪军,王啸楠,丁德成。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如何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通过与科大讯飞等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创新性地构建了“四引定目标、三化保质量、五融合寻路径”的校企协同育人体系,让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让毕业生成为企业争相聘用的“即战力”人才。四引即“引入产业需求、引入行业标准、引入企业资源、引入职业对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三化即“实践教学体系化、课程混合式项目化、考评过程多元化”,五融合即“一是企业文化和大学文化相融合,校企联合成立产教融合创新研究院,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与新模式;二是能力培养与市场需求和岗位标准相融合,校企协同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三是企业资源和教育资源相融合,与科大讯飞共建专业知识树和项目库资源;四是学校教师与驻校工程师相融合,建立驻校工程师选聘、管理与评价机制,建设‘驻校工程师+自主培养双师’队
教务处 2025-04-21
【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校企协同培养IT人才,助力学子赢在未来
成果名称:以需求为导向,校企协同的IT人才工程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团队成员:周鸣争、戴平、万家山、孙辉、雷大正、张承云、张齐云。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和市场经济背景下,各行各业对高素质、应用型IT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为了适应这一趋势,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经过近五年的探索与实践,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能力需求为目标,通过校企深度合作,构建了一套以需求为导向的IT人才工程能力培养体系。基于“三段式”培养,构建了“知识、技术、项目、职业能力”四位一体的工程能力培养体系。为了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与实践动手的工程能力,采用“三段式”培养模式,即2+0.5+1.5夹层模式。第一阶段为数理基础及专业核心课程培养,该阶段强化和拓宽数理基础,为学生后期专业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第二阶段为专业方向课程学习及实训和项目开发培养,该阶段学生能力从基本技能锻炼进阶到项目开发,最后到岗位能力素养培养,逐步从基本知识能力过渡到软件应用能力最后到岗位职业能力。
教务处 2025-04-21
【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博思智慧学习平台——让IT学习更智能、更高效
成果名称:基于博思智慧学习平台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团队成员:吴敏、丁德成、汪忠国、雷大正、戴平、万家山、连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计算机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如何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成为关键挑战。团队以软件工程专业为试点,实施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举措。构建了满足个性化教育教学的博思智慧学习平台,该平台集“教、学、练、管、评”于一体,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驱动教学创新,探索出一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新路径。智慧平台赋能教学全流程:1. 教学场景智能化,课堂互动更高效课上:平台提供电子点名、随机选人等工具,增强课堂参与感;课下:教师可在线发布预习资料和作业,实时跟踪学生学习进度,并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定位知识薄弱点,实现“因材施教”。2. 学习资源个性化,打破时空限制学生可通过平台进行翻转课堂学习:课前自主预习、课中互动讨论、课后在线答疑。平台还能根据学情数据主动推送适合的学习资源,例如针对编程能力较弱的学生推荐引导式练习,显著提升学
教务处 2025-04-21
【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政校企共同体协同培养,打造人工智能“黄金人才”
成果名称:瞄准地方产业需求,应用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团队成员:吴敏、万家山、吴锦华、樊超、刘华敏、池瑞楠、孙辉、承孝敏、高超、戴平、朱洪军、王啸楠、程玉林、赵玉娟、李京阳、王成栋、何灏、周鸣争、马季。 在人工智能技术重塑各行各业的今天,高校如何培养企业抢着要的实战型人才?学校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凭借《瞄准地方产业需求,应用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成果,荣获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这一成果通过"高校+企业+政府"的深度协同,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与真实产业项目,实现"毕业即上岗"的无缝衔接。围绕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主线,构建了共享、共赢、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共同体内主要包含高等院校、政府机构、行业组织和科技企业等,参与方共同确定工作目标、角色定位、责任权利。科技企业通过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获得合适的人才;高等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率;政府通过支持这种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行业组织通过教育资源整合,发挥组织效能,促进人才培养质
教务处 2025-04-21